学习的前提,是对这个世界感兴趣

现在太多父母把孩子“圈养”在家里,每天都让孩子学习、学习、再学习,希望孩子能进重点小学、重点中学、重点大学,进而为未来搏一个好前途。这导致孩子的目光接触之处始终离不开书本、作业、试卷,对这个世界的了解也只局限于电视、书本、手机和网络。

于是,孩子的成绩或许很好,可对这个世界却一无所知,眼光和视野始终局限在学校、家庭、小区等方寸之地。孩子小时候可能还没太大的影响,可等他长大之后,我们就会发现,孩子的眼光和视野受到限制,思维、情商、独立性以及探索能力的发展也受到阻碍,甚至没有办法和这个世界相处。

前段时间,几个朋友谈论的话题始终离不开某同事的孩子。这位同事大学毕业就结婚生子,今年孩子已经大学毕业,可令她苦恼的是,孩子的就业之路并不顺利,他不是没公司要,而是每家公司都待不了几天。

同事感到非常不解,原本这孩子非常优秀,成绩好、爱读书,一直上的都是最好的小学、中学,后来还因为成绩优异被保送名牌大学。大学期间,孩子的表现也很不错,每年都拿奖学金。为什么现在却变成了这个样子?

当然,很多人认为很多问题都在孩子自己身上——不会变通,只会死板地照搬书本;做事不主动,还接受不了批评;不会和同事相处,对谁都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。

我倒觉得,问题就在于这孩子在学校太优秀,并且学生时代的人生轨迹始终局限于学校。这位同事认为孩子学习好、考上名校就是优秀的,就能有出息,结果让孩子也错认为学习就是一切,且始终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中。孩子对外面的世界不了解,更不知道怎么和这个世界相处。走进社会后,自然变得格格不入,完全没有办法适应。

事实上,一个只能待在家里读书的孩子,和一个能够走出家门、了解和探索世界的孩子,区别真的非常大。待在家里读书的孩子,即便通过书本、网络了解这个世界,他们所了解的“世界”也是扁平化的、刻板的、抽象的。而真正体验这个世界精彩的孩子,由于接触到更多的人、景物、事物,所以对这个世界的了解是丰富多彩的、生动立体的,从而形成了多元的价值观。长大后,这类孩子的见闻和阅历不仅丰富,更重要的是可以和这个世界和谐相处。

正因为如此,父母们应该改变自己的想法,不要把孩子关在家里死读书、读死书,而是应该让孩子出去了解这个世界,直观地去感受和探索世界。

我们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带孩子去旅行,远的可以去美国、韩国,近的可以去北京、上海,让孩子感受不同地域的文化、风土、人情。当孩子亲眼看到世界的缤纷多彩,亲身体会它的千姿百态时,视野和思维就可以得到扩展,心灵就可以得到洗涤。

父母们还可以让孩子参加夏令营、游学,开始一次独特的探索成长之旅。这类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孩子的独立、探索能力,还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。

一位朋友的三年级的儿子平时不爱学习,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不高,为此朋友给他选择了一个为期十天的北京游学夏令营。三四十名年龄相仿的孩子,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天安门、故宫、毛主席纪念堂,还去北大、清华等名校体验大学的校园氛围。

除此之外,孩子们还参加了北大高才生的体验课堂,与哥哥姐姐交流、请教。当然这次游学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,孩子的积极性提高不少,成绩也有所进步。

即便我们没办法让孩子出国,也应该尽可能带孩子到户外走走,或是到博物馆、科技馆、美术馆看看,父母还可以引导孩子多参加社会实践或公益活动,这些都可以给孩子接触社会、锻炼自己的机会,帮助孩子打开一个认识世界、增长见识的窗口。

不管如何,父母们都应该记住,学习的前提,是让孩子了解世界,并且对这个世界感兴趣。让孩子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、更丰富的思想,只有孩子体验到更丰富多彩的生活和事物,思维、见识、格局才能有所提升,使得未来人生的道路更长远。

展开全部内容
友情链接